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從重映《家有囍事》看香港的影視創作力

《家有囍事》
早前打開報紙,見到一則關於《家有囍事》將於賀歲檔期以「修復加長版」形式再次上映的報導,不知道應該是驚還是喜。
《家有囍事》第一次上映是24年前,即是1992年。當年票房大收,到今天仍是不少人心目中的經典電影。但問題來了,在新春賀歲這個黃金檔期,要靠炒冷飯來吸金,連拍一套甚麼「XX囍事2016」都懶得做,這是甚麼概念?這正反映了香港的影視創作力,已降至零。
《家有囍事》重新「修復」上映只是其中一個影視創作力降至零的例子。看大台最近不斷推出《大時代》、《男親女愛》、《十月初五的月光》、《尋秦記》等經典劇,雖然起碼有十五年的歷史,但仍叫人看得津津樂道,這正是因為當年香港出品的影視制作,有一定水準,有一定創意,放在今天仍有一定叫座力。
相反,我們還能在剛過去的2015年中,拿出甚麼影視作品放到15年後,即是2030年播放?是《十月初五的月光》電影版、《衝上雲霄》電影版,還是大台的《實習天使》、《衝線》及《張保仔》?抑或乾脆仿傚永恆台,在2030的除夕,重播去年的倒數呢?
電影劇集一潭死水,綜藝節目更是慘不忍睹。李思捷的《玩嘢王》加《今晚睇李》(其實已經是抄襲作品),竟然還可炒多碟《今晚玩李》。《食平D》系列再平落去,就快唔駛比錢都有得食。聽講遲些還有《陳煒的100道風味》、《Sunday好戲王》等一聽名便知道是抄上抄、換湯不換藥的作品…除了wtf還有甚麼可講。
馬家年代的《愛•回家》,已經被人狂叫腰斬,但到了2016年,竟然成為拿來救亡的法寶,卻沒有創作一個新故事的勇氣。新一年理應有新進步,但打頭陣的消息,是重新上映「修復加長版」的《家有囍事》。香港的影視創作,見不到有任何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