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賭城小事

        根據澳門特區政府於本月初公佈的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澳門博彩收入達到了破紀錄的3,607.49億澳門元,較2012年創下的3,041.39億元舊記錄,多了18.6%的增長。由此可見,澳門的世界第一賭城地位,又再進一步獲得鞏固。很多人感慨,隨著賭業不斷發展,現在的賭城已越來越不像過往大家所熟悉的澳門,以往小城的獨特人情味休閒的生活節奏、美味的特色小食,已一去不返。換來的,是高昂的樓價、擠塞的交通、劣質的服務態度等等。難道這就是社會發展的代價?

        的而且確,澳門大部份的地區,已跟以往有天壤之別。可幸的是,只要我們用心發掘、用心細味,始終還會嗅到僅餘的舊澳門氣味。一年前,筆者有幸獲澳門民政總署殷選成為負責推廣導賞澳門街道文化的“街道大使”,對於這個新任務,我既興奮又緊張。經過民政總署導師們的悉心指導,筆者終能掛上“街道大使”的工作證,帶領市民遊客穿梭於澳門街道之間,至今更已完成數場的導賞。而其中最令筆者難忘的,是“特色老店鋪”這條路線的導賞。因為這條路線,最能讓我感受到澳門人的人情味,最能回味到賭業急促發展前的舊澳門。

“特色老店”導賞路線
        “特色老店”路線,沿途經過十二間位於營地大街、草堆街及關前街的老店鋪。而營地大街、草堆街及關前街,正是澳門最古老的三條街。昔日這一帶商店林立,非常熱鬧,其中國父孫中山先生,更曾在位於草堆街八十號的中西藥局內行醫,澳門的經濟發展,正是起緣於這裡;但時移世易,三條街雖與遊人必到的議事亭前地僅數步之遙,但卻旅客稀少,附近街坊生活節奏悠閒,配上路旁的古舊建築,與賭城其他地方形成鮮明的對比。十二間老店中,行業種類相當廣泛,如金、洋服、海味、茶葉、生果等等,普遍已開業數十年,什至上百年歷史。雖然經歷了時代的洗禮,店內的裝潢與格局十年如一日,遊走於內,彷如回到了數十年前的澳門。而最令筆者有深刻感受的,是店東主的人情味!雖然所有導賞活動皆在店舖的營業時間內進行,且每次導賞均會有十多二十人參加,但東主們均沒有半點不耐煩,反而非常樂意招呼我們這班名副其實“搞搞震冇幫襯”的客人,更會放下手頭上的生意,與我們細說開業以來的營商環境變化、歷史點滴、生活趣聞等,東主講得津津樂道,我們亦聽得津津有味。其中的一間洋服,每次也會與我們暢談近一小時,變相等於做少了一小時的生意相比起現時市面大部分店舖的服務態度,老店舖的這份人情味,以及街坊們閒適的生活節奏,千金難買。賭城的舊氣味,就是從老店舖導賞這椿小事中尋回。

        離開老店鋪,重新回到車水馬龍的新馬路、議事亭前地一帶,市民遊客擦肩而過,擠迫程度達十級。在澳門長大的我,突然發覺這賭城已沒有空間再容得下我...


突然發覺這賭城已沒有空間再容得下我














(篇幅有限,讀者們可登入http://macaostreets.iacm.gov.mo了解更多“特色老店”的資料)

文章亦刊於作者主場新聞博客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氣絕身亡」的澳門新聞界?

         香港<<明報>>撤換總編輯,讓不少港人擔心香港的傳媒將進一步被河蟹,立場將更一面倒傾向中方。其實鄰近香港的澳門,市民已不用擔心傳媒將進一步被河蟹,因為所有主流傳媒均已被愛國人士或建制派壟斷。回想起去年九月,澳門立法議員,傳統親中社團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工聯)副會長關翠杏,曾在立法會選舉辯論會上質疑民主派候選人「做過啲乜」。事實上,澳門市民真的很難知道民主派候選人究竟「做過啲乜」;原因是,民主派的聲音,已很難走進主流媒體。
圖一
 一般澳門市民接收新聞及資訊,通常是透過電視、電台及報章三個途徑。電視及電台方面,官方營運的「澳廣視」是澳門最多人收看的電視台及最多人收聽的電台。最多人收看及收聽的原因,並非因為「澳廣視」辦得出色,而是根本沒有其他選擇。「澳廣視」處理新聞的公平性及立場,一直遭受到批評,但「澳廣視」的處理手法,一直是「意見接受,態度照舊」;雖多番對外宣稱新聞部沒有受到政治壓力,不會偏幫任何團體,會公平處理每一單新聞,但事實是,有關民主派的新聞,一般不會用超過三十秒的時間報導,而且新聞標題更會把團體的名字刪去。相反,如是其他愛國團體,例如工聯、街坊總會(街總)或婦聯,均會強調團體的名字。正如圖一及圖二所顯示,你永遠不知道什麼團體探討社會問題,只會見到工聯、婦聯或街總舉辦回顧習近平到訪5周年等活動。
從電視、電台看不到全面的新聞報導,那唯有從報
圖二
章上看吧!對不起,報章的情況與電視電台不惶多讓。澳門有眾多份報章,但真正有市場的大報,就只有「澳門日報」一份。但「澳門日報」的報導方式又如何呢?舉一個例子,「工聯」以及澳門最大民主派組織「新澳門學社」,同於去年年底就施政報告內容與澳門特首崔世安會面,在「工聯」與特首會面後的第二日,「澳門日報」在A1頭版,以大約四份之三版面大篇幅報導相關新聞,超特大標題為“工聯促立法禁輸莊荷”(圖三)
至於「新澳門學社」與特首會面後的第二日,「澳門日報」在內頁B5版,以大約十二份之一版面,小標題“政府:新城規劃優先建公屋”報導是次會面(圖四)。至於民主派議員的書面質詢,「澳門日報」只會選擇性地、用極細小的版面刊登。如民主派議員吳國昌的書面質詢,「澳門日報」以大約四十份之一的版面報導(圖五)……
如果用「淹淹一息」來形容香港新聞界,我會用「氣絕身亡」來形容澳門新聞界。香港記者協會主席,時事評論員譚志強博士的一番話*:澳門沒有新聞界。我不是 (新聞界),我是評論界,我與新聞沒有多大關係。我是國際記者,別人問我是否澳門記者,我不敢回答……」,正好印證澳門新聞界早已「氣絕身亡」
*http://www.chengpou.com.mo/cp-page/dailynews/?d=4518

圖三




















圖四




















圖五


















文章亦刊於作者主場新聞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