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還是「懸掛」風球?

香港及澳門均位處珠江口,每年夏天的颱風季節,皆會受到熱帶氣旋的威脅。每當熱帶氣旋來襲時,港澳兩地的氣象部門(香港為天文台,澳門為氣象局),均會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以提示市民熱帶氣旋為兩地區帶來的風力威脅。
「颱風逐漸迫近本港,天文台已發出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類似以上由天文台發生的訊息,對港澳兩地居民來說,可謂聽慣不怪。但心水清的朋友,可能心中會打個問號,曾幾何時,明明是聽到「天文台已“懸掛”八號信號/風球」,而並非使用“發出”一詞,究竟兩者是否有同樣意思?天文台是何時開始改用“發出”一詞?以上問題,對於港澳兩地居民來說,會有不同的答案。
先說香港,約二十歲以上的朋友,應該會覺得“懸掛”一詞較為親切。皆因在2001年以前,香港天文台的確是用“懸掛”來形容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俗稱風球)。根據香港天文台網頁的資料,自1884年起,香港各地區已有信號站懸掛風球,在1960年代的高峰期,全香港一共有42個信號站。因此,每當熱帶氣旋來襲時,天文台便會對外公布「天文台已“懸掛”某號信號/風球」。但隨著通訊科技發達,這些信號站自1970年代起已陸續被關閉,最後一個長洲信號站亦於2002年1月1日完成任務,而2001年9月的颱風「百合」,則成為香港天文台最後一個需要“懸掛”風球的熱帶氣旋。自此,天文台就會以“發出”某號信號來提示市民風力程度。第一個需要天文台“發出”信號的熱帶氣旋,則是2002年8月的強烈熱帶風暴「北冕」。
1960年代香港42個信號站 圖片: 香港天文台
1960年代香港42個信號站
圖片: 香港天文台
上段文章只適用於香港的朋友,皆因澳門對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有不一樣的叫法。香港的不同信號會有不同的定義說明,如一號信號全稱是「一號戒備信號」、三號信號是「三號強風信號」等等,而在澳門,則統一叫做「一號風球」、「三號風球」、「八號風球」等。當然,每個「風球」的定義與香港對應的信號等級含意是一樣的,如「一號風球」同樣有戒備的意思、「三號風球」同樣有強風的意思。由於澳門到目前仍有分別設於松山燈塔旁及大炮台等地的懸掛風球信號站,所以澳門氣象局,會以「氣象局已“懸掛”某號風球」通告居民,而並非香港的“發出”某號信號。
工作人員在澳門松山懸掛三號風球 圖片:松山燈塔
工作人員在澳門松山懸掛三號風球
圖片:松山燈塔
att_24
澳門松山燈塔旁的擺放風球房間 圖片:Gocotai! 探索路氹城
順帶一提,由於澳門市民有收看香港電視或收聽香港電台的習慣,故會同時聽到“發出”信號和“懸掛”風球的叫法,可能會比香港人更混淆兩者的分別。
參考資料:香港天文台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曼聯的關鍵 -- 白蘭特+靴利拿?

在奧脫福球場面對昆士伯流浪,重新打起4-4-2陣式的曼聯終於取得今季第一場勝利,而且更是一場暢快淋漓的大勝。除了迪馬利亞的大師級表現外,最令我興奮的,莫過於由兩位身價總值4500萬鎊的全新中場組合 --- 白蘭特+靴利拿。

一直不留意荷蘭足球的我,四個月前還不知道白蘭特是誰。第一次聽到白蘭特這名字,是世界杯上他妙傳雲佩斯飛躍式頭槌攻破卡斯拿斯大門,後來翻查資料,才知道原來白蘭特來頭不少,是上年度荷甲最佳球員。至於靴利拿,則是上年莫耶斯有意收購才認識他,一直只聞其名但未見其真功夫。雖然昨晚一役的對手不是太強,但倆人的表現均非常搶眼,至少從昨天晚上的情況來看,白蘭特+靴利拿大有機會成為今年曼聯成敗的關鍵。

中場一直是足球比賽最關鍵的區域,看過今場白蘭特+靴利拿的表現,就會明白為何上一場費查+奇華利的組合會連般尼都贏不到。主因是費查+奇華利的組合只懂向後或向橫傳球,完全未能起到串聯前後場的作用,使朗尼、雲佩斯、馬達和迪馬利亞等人得不到供應,即使有多豪華的攻擊組合亦徙勞無功。相反,根據昨晚賽事的統計資料,防守型中場白蘭特有112腳傳球,傳球成功率高達驚人的95.5%,兩項皆是全場比賽的數據首名。而偏向進攻型中場的靴利拿昨天交出85腳傳球,成功率達91%,並有1個入球1個助攻,更可貴的是他全場奉獻了最高的8次攔截。這對組合攻防俱佳,稱職地串聯了前後場,而且覆蓋範圍整廣,讓曼聯的豪華攻擊組合發揮了自身的實力。由於白蘭特亦可司職中堅,每當球隊進攻時,白蘭特便會墜後與伊雲斯及布力基特形成三中堅,讓右閘拉菲爾及左閘洛祖變身翼衛上前助攻,球隊防守時便變回防守中場化身成第一道屏障,這效果是費查或奇華利都做不到的。

英超強隊均有一對分別偏向進攻型及防守型的中場來串聯球隊的攻擊組合,車路士有馬迪+法比加斯,曼城有耶耶托尼+費南甸奴,阿仙奴有韋舒亞+阿迪達,如果曼聯拿費查+奇華利的組合,自然被比下去。自前隊堅尼及史高斯退役後,曼聯一直在尋找強力中場,特別是防守中場的弱點已經是多年來的詬病。之前一直盛傳會加盟的祖雲達斯中場維度爾最後沒有來投,曾讓不少球迷擔心困擾多年的頑疾還未得到解決。但從昨晚賽事看來,領隊雲高爾並不是沒有察覺到這個問題,而是他對白蘭特+靴利拿的中場組合充滿信心。當然,白蘭特+靴利拿這個組合只是首次合作,而對手亦只是昆士伯流浪。到底這對曼聯全新中場組合是龍是蟲,還需待時間驗正。

2014年9月5日 星期五

我們都活在瘋人院裡...

瘋人院

容許我先講一個故事:

五個住在瘋人院的病人,指著一個蘋果說它是芒果。
此時,一個護士走過來跟他們說:「這不是芒果,它是蘋果。」
五個瘋人指著護士恥笑她,說她連芒果及蘋果都分不清。
護士只好苦笑一聲,她深明雖然自己是一個正常人,但在瘋人的世界裡,她才是一個瘋人。

故事講完,回歸現實。

上星期港澳好戲連場,計有政改簡介會、特首「選舉」、民間公投等。
此時,港澳兩地有一大班民眾走出來說:「北京背棄香港的普選諾言、我要真普選、反對小圈子選舉」云云。
內地官員、建制派人士或親中報章聞言後,瘋狂拋下「中央是香港最大的民主派」、「提委會為世界民主作出貢獻」、「崔世安得到絕大多數居民的支持」等把攣的講成直,直的講成攣的自瀆式金句。

自瀆當然不是問題,是人類發洩的其中一個途徑,但在眾目睽睽下公開地自瀆,啋!非常羞家。

當然,他們認為自己說的金句都正確無誤。而看著他們自瀆的我們,只好苦笑一聲

皆因我們都活在瘋人院裡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離補法” 後又一場重要戰役

        澳門將於831日選出下任特首,400名選委將代表近60萬澳門人投票,而候選人則只有崔世安一人。有民間團體於824日發起為期一周的民間公投,供市民於網上或實體網站投票,惟實體投票站開站未夠半天,五名票站人員,包括負責人周庭希已被警方拘捕,被控「加重違令罪」,並沒收投票的平板電腦,令實體投票中止。

        澳門治安警察局、司法警察局及個人資料保護辦公室在聯合記者會上表示,被捕人士以不具法律基礎的「所謂公投」形式收集市民個人資料,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在勸喻下未有停止票站運作,涉觸犯「加重違令罪」被捕,其中周庭希已於25日早上被移送檢察院偵辦。但奇怪的是,早前澳門終審法院的判辭已指出,儘管民間公投不具法律效力,但法律並無明文禁止,居民是「可以做」的。由此可見,當局完全是當終審法院的判決“冇到”,或純粹藉拉人嚇一嚇公投負責人或欲參與投票的市民,希望儘可能減低投票人數。

縱使面對政府一系列的打壓及網絡攻擊,儘管實體投票站已全部被迫關閉,澳門市民沒有退縮,仍於網上踴躍投票。截至25日中午12時,投票人數已達5216人,為特首選委人數400人的13算是一個不俗的成績。

        一場不具法律效力的民間公投,已讓政府提心吊膽,找盡理由醜陋地壓制投票的進行;再加上建制派報章連日來瘋狂地唱衰公投,可見特區政府對自身的管治已失去信心。其實公投內的問題只是你是否贊成2019年普選特首你是否信任崔世安成為下屆特首,市民完全可以選擇“不贊成”及“信任”;一個有自信的候選人,應該真金不怕洪爐火,但明顯有人非常害怕面對投票的結果,擔心會成為離補法後又一場的反政府風波。

相信大家都會記得五月份二萬人上街反 離補法的情景,今次民間公投可說是繼離補法後,澳門市民的又一場重要戰役。希望當日有份用行動表達對政府不滿的二萬市民,能夠再次站出來,登入公投網站投下你的一票。學香港政府話齋,「有票,真係唔要?



澳門民間公投投票時間:

電子投票:2014824日凌晨 00:00 31日中午 12:00 (https://vote.macau2014.org/)
親身實體投票:2014824日及30日 早上 11:00時 至 晚上21:00

公投問題為 :
(1)你是否贊成2019年普選特首

(2)你是否信任崔世安成為下屆特首

作者facebook


文章刊於《主場博客》《評台》《香港獨立媒體》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全新 “悲情城市” 即將煉成?

        國務院於2009年底,批準澳門特區政府填海造地約350公頃建設澳門新城區,被認為是澳門解決住屋問題及迎來新發展的重要契機。其中位於澳門半島東邊面積最大的A(138公頃),原先被定位為民生配套、多元產業及城市門戶地段。但澳門政府於上月宣佈,A區規劃將有重大變動,40%土地面積的規劃要大幅改動,變身成“公屋為主”的住宅區,住宅單位由原先一萬八千個單位激增至三萬二千個,更首次訂出了公、私房屋比例,當中公屋單位約佔八成八,即二萬八千個。

        有人稱以上決定,為特首崔世安爭取連任的「政治決定」,目的是先“氹”住澳門市民,反正到首批公屋預計在二O二二、二三年落成,崔世安已完成特首任期,後果不用承擔。姑勿論更改規劃方案的背後動機是什麼,把A區住宅單位數量激增至三萬二千個後,根據分析,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將達到七萬人,人口密度之高實在驚人。從政府角度來看,儘管等待日子不短,把A區打造成以公共房屋為主的住宅區,正好可“塞住”市民把口,實現人人有屋住的目標。計劃說得動聽,但市民在那麼密集的居住環境下生活,生活質素可來有保證?縱使是有屋住,更多的社會問題或會因此而衍生。

悲情城市天水圍
        香港的新市鎮天水圍,是一個著名的“悲情城市”天水圍位於新界西北部,位置遠離市區,人口近三十萬人,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6萬多人,區內共有超過八成的居民住在公共房屋(類似澳門的社屋)和居屋(類似澳門的經屋)裏、犯罪率和失業率高企,以及偶爾發生倫常慘劇,這早已是人所皆知。有很多專家認為,天水圍之所以變成 “悲情城市”,是因為當初的城市規劃不當

在上世紀80年代末,香港政府開展了天水圍新市填的發展在發展前,該區為一大片池塘,經填土發展後,天水圍區內超過八成都是公共房屋,的確是解決了很多人的住屋問題,但卻導致低下階層過分集中,家家戶戶均面對著經濟、社會及子女成長等問題,悲觀氛圍循環地散播,再加上政府只顧安置居民而忽略了公共設施的建設,商業和民生配套設施缺乏,以及對外交通不完善,區內就業機會不足等,致居民生活壓力爆煲,最終煉成了“悲情城市”的誕生

“悲情城市”的翻版?
      看過天水圍的簡況,你會嚇然發現,天水圍跟新城A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猶如是“悲情城市”的翻版。例如位置遠離市區、極高的人口密度、超過八成的公屋比例、土地都是填土所得、對外交通不完善等等。我在大學時上第一堂城市規劃課時,教授就灌輸我們城市規劃是a dynamic profession that works to improve the welfare of people and their communities by creating more convenient, equitable, healthful, efficient, and attractive places for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要規劃發展一個像新城A區一樣全新的區域,追求的不應是能安置多少居民,或能建成多少個居住單位,而是要提高市民生活質素,以及為現在和下一代打造一個便捷公平健康高效吸引的環境。


但經修改後的A區規劃,似乎跟修改前澳門政府網頁所形容的“北片區是居住生活區,中片區是商住生活區,南片區是多元產業及旅遊文化區,設置標誌性文化建築及門戶公園”有非常大的出入。A區是一片全新的土地,理論上應較已發展或發展中的土地較容易規劃,但現時剩下的,只是「A區規劃為我改,三萬二戶有我份」的口號。另外,那些有商業元素、有助居民原區就業及帶動區內經濟的多元產業及旅遊文化區亦不見了,擠逼的生活環境公共開放空間及商業活動缺乏眾多的居民還要忍受著澳門差無可差的交通配套跨區上班,這樣的生活質素,難道一個新的“悲情城市”即將煉成?


文章刊於《主場博客》《評台》《香港獨立媒體》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澳門 -- 世界掘路中心

日前雲南不幸發生大地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親自動身前往災區視察。這件事本來跟澳門這個自稱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小城可謂風馬牛不相及,但後來卻有人藉李總視察災區一事在網上抽抽澳門水,而這一抽更可謂一矢中的。

網上流傳的抽水文是這樣說的:“李克強總理乘飛機前往雲南災區,在飛機上看見地面片片廢墟滿目瘡痍,總理難過得掉下眼淚。隨行人員見狀湊上前輕聲說:總理,雲南還沒到呢,下面是澳門,在修路”住在澳門的居民,或者近期來過澳門的旅客,一定會深明這段話的道理,大家都懂的。把澳門打造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是中央的意思,可能由於目標尚未達成,政府惟有先把澳門打造成「世界掘路中心」交差“頂住擋先”,要不然真心想不到為何全澳都被「掘到開花」,致全城大塞車。以通往氹仔旅遊景點官也街的飛能便度街為例,繼前年、去年同一地點七度開挖,每次封路逾月,居民商舖民怨沸騰,政府部門曾承諾不會再掘,怎料到今個星期初,政府又開始在相同地點掘路,究竟是施工的規劃、評估、還是質量出了問題?


當然,氹仔飛能便度街只是瘋狂掘路的其中一個例子,一些市區的主要幹道,如火船頭街、賈伯樂提督街等,都被掘得體無完膚未大規模掘路前的澳門,交通問題已是病入膏肓,而現在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全城掘路鋪完又掘計劃,再加上當局的“騎呢”安排 (如盧九巴士站分流措施,分完更流),更是直接判了澳門交通死刑


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我與《主場新聞》

第一次投稿到《主場新聞》,是上年澳門立法會選舉後,透過文章分享自己對選舉的觀點,時間是去年的九月份。想不到不到一年,《主場新聞》已跟我們告別。

記得經過數次投稿後,有幸獲得《主場新聞》編輯的賞識,成為主場博客。自此,《主場》成為我發噏瘋的場地,上至政治,下至足球,心裡想到什麼,就透過《主場》跟一眾網友分享,呃呃Like,相當過癮。到後來,再一次有幸成為另一個運作模式相近的網站《評台》的駐站作者,而《評台》更會根據文章的點擊率發放稿費,但我沒有因此放棄《主場》這個平台,因《主場》給了我一份濃厚的親切感。跟其他大名鼎鼎的前輩相比,我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博客,但學葉朗程話齋,為主場寫字,是一種樂趣、榮耀、使命。期間更獲邀請出席《主場》在香港的博客聚會,可惜每次均因為時間地點關係未能赴約,心想來日方長,將來總有機會。但今天一別,恐怕博客聚會已成絕唱。

雖然《主場新聞》是香港媒體,但它的結束,對澳門來說亦影響深遠。眾所周知,澳門傳媒和諧指數奇高,很多澳門人要透過香港媒體,才能知悉澳門發生什麼事,《主場新聞》便是其中一個主要媒體。《主場》的消失,標誌著港澳兩地人民的知情權,距離被完全榨乾又近了一步。因此,我們要比以往任何時間,更加珍惜現時僅餘的知情權利。亦希望僅餘的良心媒體撐住,為市民帶來公平、公正的報導。

不知何時開始每天都會click入《主場》網站看文章,現在所有文章消失了,只剩下一封告別信。雖說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但要在這時代散席的,不應該是《主場新聞》。

最後,藉此機會感謝《主場新聞》員工在過去兩年來的付出。

(遺憾的是,這篇文章已無法發佈到《主場新聞》,以後唯有在自己的facebook page : https://www.facebook.com/fredmacau 《評台》再跟大家發噏瘋。)


                       《主場新聞》博客
費特


2014/07/26